浙ICP備17053694號
|
|
河道如何處理?發表時間:2021-03-30 10:48 時代在向前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人類生活水平在逐漸提升,人們對環境生活的質量也更加關注。河道治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治理河道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河道環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進行河道生態建設。 關鍵詞:生態;河道治理;分析 引言 河道的生態治理是指在河道陸域控制線內,在滿足防洪、排澇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通過人工修復措施促進河道水生態系統恢復,構建完整、健康、穩定的河道水生態系統的活動。河道是城市的基礎設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質量與城市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速度的加快,為了提高城市的品味,加快城市經濟的發展,相關部門將水環境的建設當成了一項重要的舉措。目前,我國在河道的治理工作中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均對我國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因此,對河道進行生態治理刻不容緩。 1目前生態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1.1河道中的淤積比較嚴重 一般情況下,城市中的河道淤泥主要來自于建筑泥漿、河道淤泥、陰溝泥和污水處理廠污泥等。由于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蟲(卵)、重金屬及某些難降解的有機毒物,若處置不當,則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河道中出現較多的淤泥后,尤其是在河道的下游,河道中如果出現了過多的淤泥,就會加重對水體的污染。因此,河道的淤泥給百姓的生命安全以及財產安全均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1.2河道水面的面積沒有受到保護 目前,很多地方的生態河道由于受到了各項建筑工程以及農民圈占等行為的影響,導致更多的建筑物和垃圾都被倒入了河道,這對河道水面的面積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使河道的截面積越來越小,導致其面積越來越小,不但減小了河道的容量,還影響了河道的正常使用功能。 1.3河道沿岸的保護措施沒有做到位 河道在長期的發展中,其自然特征也就發生了一些變化,傳統的河道沿岸的保護措施中,將重點放在了水對河道的沖刷、水土保持等因素,所以說,其保護河道沿岸的傳統結構形式也只有漿砌石、干砌塊石、混凝土、預制混凝土塊體、鋼筋格賓籠等,而這些保護措施都是比較單一的,并且也破壞了各種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生長環境,這也違背了現代社會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與此同時,還嚴重地影響到了水流的生態功能以及周邊植物的景觀功能。目前,有很多城市在進行河道治理時,都重點追求的是河岸的硬化覆蓋,這種方式只是比較片面的強調了防洪功能,導致河道的形態出現了單一化,而將河道的生態功能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破壞了流動的生態鏈,使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加上在此過程中對水質造成的嚴重污染,防洪能力逐漸減弱等都是我國當前河道工程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2生態河道治理措施 2.1在河道設計上體現多樣化 在河道設計上應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進行考量,要因地制宜、多種設計方式相結合,以體現河道規劃的集成效用。在河道結構的設計上,可采取縱斷面設計、橫斷面設計等方式。縱斷面設計重點在構造河道蜿蜒性和創建淺灘-深潭序列。建設生態河道的過程中,恢復河道的蜿蜒性可增加棲息地的數量和質量,保持河道的穩定,同時,也可以減少工程的造價、節約成本。創建淺灘-深潭序列是模仿自然界中的河流的縱斷面來設計的。一般表現為深潭和淺灘的相互交替。這種結構可以產生急流、緩流等多種水流條件,有助于生物群落的豐富形成,因此淺灘-深潭這一序列的創建也是生態河道設計的重要內容。河道橫斷面設計要充分考慮生態、地貌的因素,做好河岸邊坡、堤線距水面距離等布局。 在護岸設計上,也要根據河流自身特點、結合具體的生態情況來考量,重點關注點應是保護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環境。比如可建設適合蛙類生存的兩棲塊體護岸等。目前,經常采用的是石籠網生態護岸,這是當前的發展趨勢。石籠網生態護岸又分為柔性護岸、直立式護岸、自嵌式植生擋土墻(魚巢磚)護岸等形式。石籠網生態護岸具有防洪、景觀、自凈等功能,對重建“自然型”河道也有很好的作用。 2.2對河道岸坡加強防護 河道治理,岸坡防護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內容。重點是設計生態護坡。岸坡原始的形態和原生的植被如果符合生態護坡的標準,則要盡可能保持原貌,或者局部少動。岸坡防護,要少用漿砌石或混凝土護坡等形式。石材護岸雖然成本較為低廉,且石材抗沖擊、抗沖刷能力強、結實耐用,但并不是必要的形式,采用何種形式的護坡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優選。石材護坡以及拋石護坡,應選用天然石材,如卵石、礫石、流石等。石材粗糙的表面有利于微生物附著,石材之間的間隔和空隙也為河道里的生物提供了棲息地。再者可以采用木材護坡,常見的有木樁柵欄護坡、樹根扎捆護坡、活性木格框護坡等。還有一種作用獨特、具有不可替代功能的植物護坡也被廣泛運用,主要有草皮護坡、樹枝護坡和水生植物護坡等。 2.3水質修復設計 水質修復設計主要分為兩個角度,即空間設計、治理方法選擇。在河道生態治理中,人們可以根據植被屬性、生長狀況等了解水面變化,在周邊布置不同類型的植物,提高河道的生態吸收能力。布置水面植物時,人們一定要考慮航運與泄洪因素,滿足兩者需求后,才能進行布置。生態河道治理期間,人們可以從以下角度選擇治理方法:微生物強化異位脫氮技術、異位除磷技術、外源生態消減技術、水體復氧及凈化技術。選擇生態治理方法的第一條件是適合本地河道現狀,同時人們要考慮河道景觀、河道空間布置、通航、排洪等因素,以水體生態系統修復為目標,從污染源控制、水生態治理與修復兩方面著手,最終全面恢復河道生態系統。 2.4劃定河道生態空間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劃定河道生態空間范圍,清除生態空間范圍內的河障。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合理布局,與周圍城鎮相互作用,以降低開發為理念,整合綠色生態的空間規劃,逐步恢復河道生態空間內的生態功能,形成由點及線,由線到面的綠色生態體系,構建健康而開放的生態空間系統,并以此反哺周圍城鎮,帶動地區的經濟發展。 2.5注重長期維護保養 整治水環境、提高河流水質,需要建立完善的機制,以制度建設來保證治理的長效。河道邊坡治理作為河道整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要形成常態化。河道生態治理的長效管理必須結合水環境整治,做好“結合”的大文章,綜合治理,常抓不懈。目前,生態型河道的建設成為了水務工作的一項重點內容,為了極力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的優美水環境,我們水務工作者正在積極地尋求更加合適的建設方案。 建設生態型河道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項目,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應高度重視規劃論證工作,注重目標的合理選取,注意施工管理的規范性、時效性,要重點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等關系,既顧及景觀和實用,又考慮安全及成本,形成集防洪、防崩、生態、親水、景觀、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水利工程,爭取建設效益的最大化。 結束語 河道生態治理是保證河道生態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手段,優化河道生態治理技術,能夠幫助城鎮更快地恢復和發揮河道的正常功能。與此同時,河道生態治理可以促進河道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改善城鎮建設期間的生態環境。 |